细思皆幸矣 下此便翛然——耕读书会第十一期读书分享会
发布时间 : 2022-04-22 发布作者 :
汹涌而至的疫情,影响了每个人的常态生活,新冠病毒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病毒?面对疫情,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耕读书会第十一期读书分享会特邀请了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学与分子病毒学专业余兴龙教授为大家科普和答疑解惑。
【美】沙伦·莫勒姆(Sharon Moalem)、乔纳森·普林斯(Jonathan Prince)的《病者生存》,【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美】马丁·布莱泽(Martin Blaser)的《消失的微生物》是余教授在讲座前推荐给大家阅读的三本相关书籍。余教授以书中生动有趣的生物故事讲述开启,分析病原的传播条件和传播方式,每一个病原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而人远离病原的方式就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有规律的生活,均衡的饮食,尤其是乐观的心态则是提升自身抵抗力的主要方式。在漫长的生命起源和演化过程中,从终极而言,病原总是以人为主导,是人与病原在环境中互为生存的过程。他总结自身获得健康的密码有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价值判断。
分享会后,参与分享的老师和同学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身的倾听感受和阅读感受。
非常感谢余兴龙教授给书会带来的精彩分享!余教授将生命的起源、进化,各时代生命特征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呈现给书友,极具趣味地比较了弓形虫等寄生虫,疱疹、麻疹、结核病毒等病菌与宿主共生并通过宿主代代遗传的实例,同时分析了人在免疫力低下时因病毒侵入会出现的典型症状。
在讨论中,余教授结合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建议书友们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适当运动,投入某项工作但也不能过度劳累,同时需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确实,好心情是最好的免疫力,笑容是最好的化妆品。“迷惘时读书,焦虑时运动,独处时蓄力。”不能让疫情成为倦怠的借口,多读书,常运动,不驰不倦,努力精进,让生命在坚持中绽放!
——图书馆戴志敏老师
本质上来看,自然界的进化与人类社会进化具有一致性,根据帕森斯的理论,社会演化从Adaptation(适应)开始,到Goal—attainment(目标达成),再到Integration(整合),形成宗教情感、道德取向、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共同取向,最后到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潜在模式维持)。如此循环往复,无穷尽也。一旦在某一环节缺失,这一物种的演化即进入静止,或是以其它方式并入别的物种演化之中,正是在这种动态的不断适应、不断试错之中,物种写就了它的兴亡史。
——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威伟老师
几年前,在余教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消失的微生物》和《病者生存》两本科普读本。这是我一直喜欢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的读物,一口气读完还感觉意犹未尽!看完权威作者的介绍,不由得感叹生命进化的神奇与巧妙,消除了部分以往对细菌等微生物的偏见、厌恶和恐惧,也让我对充斥在世界周围及自己身体里的微生物产生了惊讶、赞叹和敬佩!生命的进化何其艰难,而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未必有多么高超。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唯有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更好地成为地球家园的合格一份子。
——机电工程学院欧明旭老师
《病者生存》这本书非常有趣,令人脑洞大开。原来那些无法攻克的疾病,都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进化的产物。
血色素沉积症患者,由于天生缺铁的巨噬细胞能更好的杀死病毒,而使他们躲过了700年前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北欧的糖尿病人挨过了远古时长达3年的地球冰期。这和葡萄遇到霜冻季节会自然脱水和释放糖,林蛙在严冬季节把自己变成冰块,而后却在气温升高时恢复生命活力的过程类似。糖尿病通过脱水和释放糖份能更好的保护人们度过不期而遇的极寒天气。
想要长寿的秘密已经被癌症这种病毒克服。通过无限制的复制自己而不产生任何遗传物质的丢失,癌症病毒似乎在帮助人类进行细胞移植上会建树颇丰。微生物可以控制宿主的行为而达到自身传播和繁衍的目的。想想我们感冒时不由自主的打喷嚏行为。这种控制有时甚至能导致宿主的直接死亡!
这本书真是令人脑洞大开。想起电影里面的冷冻人体技术和《行尸走肉》里面的丧尸世界,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呀!
人终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我们可以窥探出人类生命的本真。而远古自然界发生的一切,都在我们的DNA中牢牢地刻下了生命密码。这本书让人更客观的看待生命,对神秘的自然力量更加充满敬畏。
特别感谢动物医学专家余兴龙教授推荐此书。
——东方科技学院李瑾瑜老师
初中生物学过“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之后,时隔二十多年在余教授的带领下,以更广的视角,更深的追问来看待这些问题。这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以此次读书会为契机,我对生命的脆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反省自己为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做得太少了。因此,以后我会更加敬畏生命,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生物的多样性尽绵薄之力。
——人文与外语学院王丽珠老师
作为一个文科生,这次余教授的讲座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学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一直与微生物共同进化,这种进化是互惠互利的,病毒不一定就是恶棍,有些微生物还能保护我们免受有害细菌的侵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些生物可以通过进化刺激宿主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进而实现生存和繁殖,研究发现,感染了弓形虫的女性会花更多的钱买衣服、更注重自己的外表。所以微生物与人类尽管可以共存,但它们需要不断寻找宿主,人类感冒时打喷嚏就是病毒在作怪,但智慧的人类总能研究出新的方法,与之共存。讲座收获颇丰,感谢可爱的余教授!期待下一次的读书分享会!
——人文与外语学院研究生李东梅
整个读书分享会我印象最深的是“病毒进化”部分内容。由于传播和繁衍依赖宿主,感冒病毒等需要保证宿主的相对健康性和可移动性。“这种病毒在进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疟疾和霍乱由于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不需要过多依赖宿主,因而对宿主的伤害大。“但这对人类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可以用此主动控制病原体进化方向,袒护病毒毒力较弱的状态,使其丧失毒力,阻断不需要人类参与的传播方式,所有的进化压力都会突然朝着保证人类。”
首先这一知识点就很有趣,改变了以往我对病毒的认知;其次采取病毒进化的视角解释了病毒的传播和危害性;最后用辩证的思维提出新颖的观点,“坏不是坏”,当变被动为主动、多角度、深度地看待事物的“坏”时,就极可能被人类利用成意想不到的“好”。
正如埃瓦尔德所说:“人类完全可以影响细菌的进化过程。如对病原体的进化过程有清醒认识,那么就能让它们进化到我们所希望的那个终点。”
仅这一点就从内容、思维和看待事物的态度上给了我很大启发,是一堂很精彩的讲座,谢谢余教授!
——经济学院CFA21-2胡莘羚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生命是一种选择,生命也是一个过程,明白了生命的发展,通透了生命与环境的共存,面对存在的病原,面对终有的老去,保持自信豁达的内心,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增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免疫力,终能收获健康平和愉悦的幸福人生。
如何面对疫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判断。耕读书会试图依托不同书籍从不同学科层面进行探索和思考,敬请期待。
余兴龙教授简介:
余兴龙,湖南省平江县人。预防兽医学与分子病毒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参与或主持军队和国家级的科研课题2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863” 课题、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和省科技厅重点课题各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973课题各1项、“863”项目和国家攻关课题各2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9篇, Ei收录论文2篇。获发明专利5个。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三等奖3项。